•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管理入口

我永远是成电人——王明东老书记忆成电时光


来源:成电拾光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14

人物名片:

王明东,男,重庆万州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遥测遥控专业并留校任教,先后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退休后,担任四川省老科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电子科技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作为成电首届学生,亲历了学校的诞生,参与和谋划了学校的建设,他们这代成电人为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有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开头的歌词是: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作为老成电的首届学生,作为在成电学习、恋爱、工作、成长之地,作为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和领导者,作为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80岁的王明东老书记依然一如既往的和蔼谦虚,从容淡定。平凡朴实的背后是始终的一颗初心,是对党的一片赤诚,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只要组织需要,他都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安排,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党的大我,把党交给自己的每一项平凡的工作都当成神圣的事业,扬鞭奋疾,不改初心。

时光倒流回到62年前,回到1956年的那个多雨的初秋……

终身难忘的一课,苦并快乐着

作为万州人,王明东上中学是在万县市第一中学。王明东从小学习就很优秀,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少先队辅导员,接受党的教育。临近高考之际,他的班主任找到他,告诉他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并招生的事情,希望他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去新学院上大学,因为国家急需电子方面的人才。王明东最初的志愿是想去报考武汉水利学院,因为当时“三峡工程”已经提出,万县又刚好在三峡工程的覆盖区,他想学水利,为家乡做贡献。然而,组织对于他人生方向的第一次转折就在这时发生了。听了老师的话后,他服从组织将志愿改到了成电,正是这一次的“组织安排”,让王明东和成电结下了终身的缘分。

19565621班和苏联专家合影(前排中戴眼镜者为王明东)

19569月,刚刚17岁的王明东从四川万县市,风尘仆仆来到成电报到。刚进校园,看到整个学校还是一片建筑工地,主楼和宿舍都还在紧张地进行一天三班倒的施工,到处都能听到搅拌机的轰鸣声,施工的敲击声。记得那年秋天多雨,阴雨绵绵,学校的道路还没修好,路上一片泥泞,行动很不方便。宿舍未建好,学校就分散找房子安排,王明东就读的5621班男生曾住在主楼西一楼大房间(后学校电机实验室)。教室没有桌子板凳,先报到的同学就组织起来参加义务劳动,搬桌子板凳到教室。学校还是在一边紧张施工、条件还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按时开学了,阶梯教室定做的桌椅还未来得及安装,同学们就坐在教室阶梯地上听课,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块小木板,垫在膝盖上用来记笔记。

19575621班班级合影于主楼前

可以说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仍然很高。特别对于从“小地方”来到成都的王明东,学校的一切都让他很新奇,看到雄伟壮观的主楼(当时五层楼高26000平方米的苏式建筑,是那个年代整个成都市最高、最大的建筑之一),看到学校一天天的变化,特别是听到吴立人院长在开学典礼上作的报告,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描绘,国家对学生的期望及应肩负的责任,让他的内心充满自豪、幸福和满足。苦中有乐,这是成电给他上的第一堂课。

在成电读书第一个学年期间,王书记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但是有一件事,却让他记了一辈子。当时他们一周要上6天课,一周近40个学时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张,不上课的时候也都被作业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其中最花时间的作业就是工程制图。这是一门很考验空间立体感和作图细致程度的课程,对于空间立体感不强的王明东来说,一次制图作业做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制图作业,他在中间画错了几笔,用橡皮擦擦了后,整个作业就变得不太整洁,于是那一次的作业,被老师退回要求重新做。繁重的课程,紧张的课余时间,加上费时很多的作业,让他苦不堪言,他坦言当时的内心确实有点埋怨情绪。王明东没办法只好重做,为了做好这次作业,他在周六晚上来到制图室,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一笔一笔小心地画,做了一个通宵,终于把作业漂亮完成了,这个画面至今都还在王明东的脑海里不曾磨灭。正是老师的这份严格,让他养成了后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启发了他后来以“关心爱护加上严格要求”的方式来培养教育学生。

学习虽苦,但也不乏“苦中找乐”,当时唯一称得上娱乐活动的便是每周六晚的坝坝电影, 每周六晚上一般都在教室上晚自习,有坝坝电影时,在放映前才把教室的凳子带去看电影,等看完电影后,又把凳子搬回教室,继续潜心学习。

熬夜备课 半年骤降40

19601月份,王明东临近毕业,他和左家祥、甘信莹两位同学被组织上派去北京进修,听苏联专家讲课,以便回校后参加建立新专业。组织上要求他们春节前必须赶到北京,而当时距离春节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得到这个消息,王明东心里十分高兴,能够留校任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王明东和甘信莹(她家也在万县市)商议决定先回一趟万县老家看望父母,如果这一次不回,毕业工作后比较忙,回家看望父母机会就少了,为了确保春节前赶到北京,因当时交通很不便,从重庆乘船到万县市在与母亲短暂团聚了不到17个小时后,就不得不赶赴北京。他和甘信莹坐船经由武汉中转,在大年三十(除夕)坐上从武汉到北京的火车。记得列车快到石家庄前,已经是半夜了,两人聊天中谈到了告罄的路费,旁边一位素不相识的干部听到了他们谈话,主动给了他们10块钱,在当时10块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在两人的坚持下,那位干部才给他们留下了地址,后来他们也如约还上了这笔钱。

每每提及此事,王书记就不得不感慨,当年的人与人之间,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与善良,着实令他怀念与感激。到了北京后,已是正月初一凌晨五点钟,王明东第一次感受到了北京与成都不同的冷,天寒地冻,即使带着手套,提着箱子,手也开始变得麻木起来。然而就是在这深夜里,在这寒风中,比他们早一步到北京的陈伯韧老师,骑着自行车,从十几公里外的北京航空学院赶到火车站接他们,并告诉他们的乘车路线。那个形象王明东记忆深刻,当时的唯一感觉就是,学校真的好温暖,看见这位老师就像看见亲人一样。到了北京航空学院后,他们吃到了春节的第一顿饺子,那一顿饺子很香、很暖,至今都忘不了当时的味道。

在等待苏联专家到来前,王明东到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元件教研室进修,听一些课,参与一项科研工作,同时抓紧时间提高俄语水平,以更好听苏联专家的课。5月份明确得到讲课的苏联专家不能来了,6月初,他返回学校,担任自动控制元件教研室的临时负责人,当时学校搞教育改革,鼓励年轻教师上台讲课,王明东也走上了讲台。由于是第一次当讲课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效果,他常常备课到深夜,加上当时伙食定量吃不饱,从北京回来的短短半年时间,他的体重从128斤降到了88斤。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却格外珍惜:“我觉得我们当时的精神状态没有垮,组织上的不管什么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做任何事情都有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这种信念就是对党的信任,相信困难是暂时的。”

那个年代的浪漫爱情故事

王明东在读大学期间,也收获了爱情,并与爱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的爱人就是与他同班的潘名莲老师。但是他们的爱情红线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关于入党和信仰,这也许是那个年代与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吧。王明东和潘老师在一个专业一个班,1955年他担任班团支部书记,潘老师任团支部宣教委员,他们几乎同时期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1959111日,王明东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他入党后组织交给他新的一个任务,就是联系一位入党积极分子,协助组织考核并发展其入党,而王明东的联系对象恰恰就是潘老师。他们在不断交流中,谈工作、谈对党的认识、谈理想、人生。

在王明东的印象中,潘老师的兄长是地下党成员,从小就接受党的熏陶,潘老师大方漂亮,学习努力,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劳动中也很能吃苦,乐于助人。当时党员被要求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在和潘老师的不断交流中,王书记发现潘老师也是一个热爱党、对党有深刻认识的人,面对这么一个聪明能干又好看的女孩,王明东很快对潘老师有了好感。但是当时的他首先想的不是去表白,而是考虑到他会因为对潘老师有好感而影响对其的考核了解,他向组织申请换一个人去联系潘老师,组织上批准了。

在和潘老师解释为什么换联系人的过程中,王明东向潘老师说明了他的心意,虽然潘老师当时什么也没说,心里却感到甜蜜蜜的,原来潘老师也对勤奋刻苦正直的王明东产生了好感。不久之后,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19648 月,没有浪漫的告白,没有海誓山盟,王明东和潘老师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王明东、潘明莲老师新婚次日合影于学校沙河之畔

新婚没多久的王明东便因担任学生614班班主任工作,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当时两人都很忙,他和潘老师经常是一星期也见不上一面,有一次连潘老师生病了他都不知道,还是同事告诉的他。这样的状态并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理解和支持成为他们感情的主旋律,而相互的支持和温暖更是慰藉着彼此的心。潘老师很理解也很支持王明东的工作,她从未对此有过任何埋怨。用王书记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忙碌的人,相安无事又心怀彼此地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奋斗。”

成电时光见证了他们从青葱岁月到两鬓微白的爱情岁月。两人相识的过程有着那个年代特定的单纯和浪漫,而这种简单而朴实的感情,却让他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50 余载走过了金婚,为我们年轻人诠释了真正的爱情。

难忘的学生思政工作经历

1964年的8月份,才完婚的王明东被组织调任为614班班主任,这对于一门心思想做一线教师的他来说,组织的这一决定令他很是不解,他向组织说明了他的想法,希望继续当教师更好发挥专长,但是他的这一想法却受到了总支书记崔泽峰的批评:“你是共产党员,现在组织需要你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项工作也很重要,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你应该高兴的去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听党话跟党走,党性很强的王明东当时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再一次听从组织安排,担任学生班主任。上任之前,王明东和几十个新任班主任指导员一起去重庆412部队学习了一个月,在部队担任兼职班主任,也正是在那里,他开始正视自己班主任的工作,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在接任614班后,王书记真正做到了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完全融入了学生圈子。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但同时,他也严格要求学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做人的品德。正是这种“关心爱护加上严格要求”的相处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得他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工作起来也非常顺利。

校庆60周年成电614班校友回校参加庆祝座谈会

在做班主任的那段时间,在134名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写了入党申请书。面对着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政治热情,那段时间他几乎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觉,因为住在学生宿舍,是办公室,也是住宿的地方,很方便每天晚上与学生干部研讨工作、交换意见;或者与预约的同学谈话,交流思想和看法、谈入党、对党的认识、还有自己的困难……学生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可能的帮他们解决,包括生活上甚至经费上。

那一届的614班也因此与他结下了师生间深厚的友谊,至今难以忘怀,退休后,他和这个班的同学还保持密切的联系。那段宝贵的经历对于王明东来说,不管是能力还是思想品德上,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刘暹对我一生的影响

王明东一生经历过多次命运转折,但他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因此也不断得到他人的帮助,也就是所谓的贵人相助。据王明东回忆:“我一生中可以说是得到过很多同志的帮助,刘暹同志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深刻的人,是我敬仰的楷模,也是我生命当中的贵人之一。” 刘暹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对党忠诚、为人正直,严格要求自己、淡泊名利、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真心的支持和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最初认识刘暹同志是在1971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当时王明东是1971年底第二批到米易“湾丘干校”参加劳动锻炼的,最初担任干校一连副指导员,72年初干校人数减少三个连队进行缩编,合并成一个队部,王明东担任大田队队长兼支部书记。

成电7111班在成都校友于2016年聚会庆祝毕业40周年

刘暹一直是干校的实际负责人,他在干校干了近两年,是在干校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志。当时存在有左的思潮,知识分子去干校就是进行“劳动改造”的,这导致很多知识分子在身心上受到了伤害。而刘暹则非常尊重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不是来“劳动改造”而是来“劳动锻炼”。虽然是一个词的区别,里面却包含着刘暹同志的正直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正确贯彻执行了国家的政策,关心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让他们在干校心情舒畅地参加干校劳动锻炼。现在很多参加干校锻炼的老师回忆那段历史,感到收获很大,既增强了工农感情,又学习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做人道理,是人生难得的一段经历,这与刘暹同志的工作关系很大。

19727月,王明东从干校回到学校,担任二系工农兵学员7111班的指导员,系党总支委员,而刘暹从干校调回担任二系党总支书记,又成为王明东的直接领导。记得74年发生一件事,当时二系73级工农兵学员三个班要分别去北京、天津、宝鸡作三个月的开门办学,三个班的学生都想去北京,不愿意去宝鸡。分配名单确定后,分到宝鸡的学生半夜敲开了王明东家的门,把他拉到广场问为什么把他们分到宝鸡去。那是经过总支委员会的讨论决定的,再改是不可能的,王明东当时也没有办法,只好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

第二天,刘暹同志明确总支的决定不能变,并确定自己带队去宝鸡,而让系副主任冯儒带队去北京,王明东带队7323班去天津。这让王明东心里又一次被深深震动,刘暹以自己的言行一致、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为年轻人做出了表率。1977年底,组织上让王明东担任二系系副主任工作,78年初,系主任宋大凡调到学院担任副院长,组织上又没有派新的主任,而叫王明东主持全系的行政工作,这对王明东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刘暹当时鼓励他说:“大胆地工作,放手去干,出了问题我帮你担着,干好了功劳是你的”,并在全系的会议上要求大家支持王明东的工作。这些让王明东一辈子都记在心里,也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堂堂正正、不计名利、爱护支持年轻的干部、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是王明东从刘暹那里感受到的人格魅力。

师生安全重于泰山 再困难也要集资建房

王明东在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期间正值学校困难时期,由于国家机构改革,电子部企业下放到地方,而教育体制改革未跟上,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成电经费,特别是后勤基建费用最困难的时候,但他团结带领大家共渡难关,为学校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篇幅所限,仅讲一件事儿。刚上任不久,教学区从一栋到八栋的住宿楼被鉴定为危房,这八栋房子是在国家困难时期建的类似干打垒房子,见证了成电30多年的成长,但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然变成了危房,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搬出来,否则一旦出事就会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那是不得了的事。而那时学校教职工住房本身就相当紧张,这八栋危房更是雪上加霜。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发展。

王明东书记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

没有基建经费,怎么解决?校领导班子讨论的思路是想通过国家刚提出住房制度改革,通过房改来解决或者缓解住房紧张的问题。然而成都市还没有拿出房改的方案,还没有哪一家这么做过。

但是作为多年老党员的他没有退缩,他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问题,在一次成都市人大会上,他作为市人大代表利用这个机会直接向市长刁金祥汇报了当时学校的窘境和解决的想法,希望得到成都市政府的支持。然而整个成都市的房改方案都没有出来,先要有成都市的房改方案,才能进一步制定与之相应的学校方案。刁市长听了汇报非常重视,直接指示市房管局杨局长与王明东对接,帮助解决成电的困难。这样王明东白天出去开市人大会,利用空挡和参会的市房管局杨局长交换意见,晚上回来和同志们商量修改学校的房改方案,在当时住房改革制度还处于刚刚提出来的阶段,王明东和校领导们通过分析和思考,一个大胆的改革方案草拟了出来。学校没钱,那就卖掉住房的部分产权(主要是文革后建的房,比较新),利用得到的钱来建住房,这个思路得到市房管局支持。这样,学校后来制定的房改方案经过学校教代会通过,报上去不到一个星期就得到市里的批准,学校住房得到一定的缓解。以后学校循此思路,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搞了集资建房,才真正初步解决住房紧张的状况。

这项改革确实大胆,但当时学校的情况让我们只能走这条路,王明东表示,“这项大胆的改革在学校应该算是全国最先做的,在四川省内高校,虽然我们不像当时的财大、西南石油大学有钱,但我们成电骨子里的精神在——奉献拼搏、艰苦奋斗和齐心协力,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我们度过了难关。”

成电7323班校友捐赠学校300万设立7323奖学金 会后主楼前合影

王明东老书记退休以后,始终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201571日,文革中王明东带队去天津开门办学一起摸爬滚打三个月的732322位校友回母校团聚,他们共同捐赠300万元设立“7323奖学基金”,以奖励资助母校的优秀学生,推动母校教育事业发展。由王明东老书记牵头并动员一部分老教授参加讲授的“成电故事”讲座课程在成电学子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从2015年以来,他们为近3万名成电新生开设了100余场讲座。他曾多次分享从学校56年建校初期的筹备工作伊始,到学校组建以及艰苦创业的历程,宣传和传承成电精神。

老书记就像是一本成电的活字典,还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讲不完,老书记为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不是这短短的一点文字所能包容的。我们也只是在此分享了老书记在为学校发展中的几个小故事,借此表达对老书记及老一辈成电人为学校发展所做贡献的由衷敬意。临别之际,老书记看着我们年轻人,满脸慈祥表达了他殷切的期盼,他说:“我们的国家发展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老一辈革命者和革命先烈让国家‘站起来’了,改革开放让国家‘富起来’了,到了现在就是需要大学生们努力让国家‘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希望大学生们能胸怀革命理想与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好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日后报效国家。每个历史时期的人都有他自身的任务,革命先烈们打下江山,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也完成了,而现在,正是年轻人的世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希望你们能有责任和担当,担负起让国家‘强起来’的历史使命,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你们的”。

告别了和蔼慈祥的老书记,但老书记讲到的昔日成电的一幕幕却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接过老一辈成电人的担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在老一辈成电人殷殷的期望中我们必将不负成电,不负青春,不负中华。